《人際溝通與禮儀》課程目標的實現,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,但是目前高職院校此類課的教學多采用傳統的“以教室為中心、以教師為中心、以教材為中心”的教學模式。課堂上不能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,不能充分發揮學生積極主動性,僅僅是簡單地給學生傳授理論知識,忽視實踐教學,各種實戰性演練嚴重不足。培養模式的單一化,導致學生學習缺乏積極性,更難發揮學生的主動性,學生只會紙上談兵,這也與我們職業學校培養“高素質、應用型”培養目標相違背,可見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十分必要和重要。
一、“體驗—感悟—行動”的體驗式教學模式在《人際溝通與禮儀》課程教學中的運用
“體驗—感悟—行動”的體驗式教學模式,在課堂組織過程中,首先由老師引導問題、案例導入,學生討論發言,教師總結、講授并得出結論;接著由教師創設情境,學生通過角色扮演來驗證結論。突破了傳統的以知識為主線的單一陳舊的教學模式,以學生為主體、以教師為主導,充分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和興趣。
二、“體驗—感悟—行動”的體驗式教學模式下,多種教學方法的運用
(一)問題主導法
在每個教學項目中,都設定相應的引導問題,這就很好的設定了不同教學項目的教學目標。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,通過學習自己找出答案,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,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。如在職業形象塑造的教學模塊中,對于教學項目——儀容設計我們就可以設定引導問題為:畫好一個職業妝的重點是什么?
(二)案例分析法
案例分析法由哈佛大學于1880年開發完成,后被哈佛商學院用于培養高級經理和管理精英的教育實踐,逐漸發展成為今天的“案例分析法”。在《人際溝通與禮儀》教學中,教師根據教學目的、教學內容選取恰當的案例,讓學生通過對案例的分析來掌握教學內容。
(三)討論發言法 經過案例分析教學方法的運用,各小組已經有了自己的方案,然后進行全體討論發言,每個小組都對自己的觀點進行闡述,同時聽取其他組的觀點,并且做出自己的評價,在討論過程中,對于畫好職業妝的重點逐漸明晰,最后得出答案。
(四)情境教學法
在實施情景教學前,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,策劃和準備相應課題,即把教學內容設計成腳本,課題的內容要具有針對性、典型性、真實性、復雜性和啟發性,并能夠在課堂或者實訓室中模擬出來,讓同學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。如在職業形象塑造的教學模塊中,對于教學項目——儀容設計,我們可以創設情境為星期一早晨8點,小王要去參加一個面試,早晨起來,小王在衣櫥中選擇了一身適合面試的衣服(準備5套職業裝),然后細心地給自己化了一個面試妝,然后請同寢室的同學給予評論。
(五)角色扮演法
學生根據事先分配好的角色,在模擬的情境下,根據課題的內容進行演練,直到預設的所有環節結束。教師按照模擬內容,將學生分組形成團隊,布置角色任務,要求學生熟悉各自的任務及需要的知識、技能和態度。教師能及時給予指導,鍛煉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當今在以培養實用技能型人才為目標的高職教育中,傳統的教學方法越來越不適應應用性、技能性人才培養要求。對于實用性較強的人際溝通與禮儀課程而言,在教學中采用“體驗—感悟—行動”的體驗式教學模式,能較好地實現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。本文主要闡述了問題主導法、案例分析法、討論發言法、情境教學法、角色扮演法等教學方法在《人際溝通與禮儀》課程中的運用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