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全球經濟危機的大潮下,跨國公司幾乎有了同一個戰略:到中國市場尋求增長。這進一步推動了中國的產業集中和競爭升級,也加大了本土企業的生存壓力。
本土企業需要做的是:組織轉型和經營創新。組織轉型是基礎,只有依靠有組織的力量,才能謀求企業的經營創新;經營創新是條件,依靠組織的力量,不斷創造企業在產業價值鏈中的價值,謀求在價值鏈中的合作地位。
面向未來,本土企業別無選擇,必須致力于構建系統,建立一個有力量的組織,并依靠這種力量持續成長。競爭的環境變了,企業“以往的成功基礎”日漸弱化。以前,我們靠領導者的直覺做決策,領導指哪,隊伍打哪,百試百靈。
本土企業要下大決心進行組織轉型。沒有系統,企業就隨時有崩潰的危險,談不上持續成長。
但構建系統何其艱難!迄今為止,也不過是華為等數家而已。真正的艱難,并不是無章法可循,而是變革過程實在充滿苦痛,障礙多多,很難堅持。尤其是人的舊有習慣和認識,是變革面臨的主要障礙。
本土企業必須經歷成長的痛苦,下定決心進行管理升級,實施組織轉型,蛻變成現代企業,擺脫單純依賴企業家個人才干和外在機會的狀態,依靠一個系統,依靠有組織的努力,依靠組織系統的內生力量,來支持企業的長期發展。企業要認識到,組織轉型是個復雜的過程,而不是通過完善績效考核就能解決問題的。
組織轉型是個復雜的過程。這其中,有三個原則是需要遵守的:
第一,要立足于企業整體發展,而不是單項管理職能的改進。
管理學的教學中,通常把職能作為研究對象,諸如人力資源問題或者營銷問題;但企業的實踐中,這些問題是纏繞在一起出現的。
企業要學會站在整體上去思考,而不是著眼于單一或局部的管理問題。放在整體思考中,構建轉型的步驟、計劃和方案,穩步推進。
第二,要堅持“以小見大”的方式。
好高騖遠與鼠目寸光,同是企業成長的大敵。企業不要只做遙遠的事情,也不能過分關注眼前,而要“從未來著眼、從現實著手”,“做現在的事、并使其對未來有價值”。
從現實的緊要問題推進,關注于制度建設,逐步推進出一個系統來。
第三,要“先打雷后下雨”。
多花時間統一人的觀念,再進行制度上的改變;而且雷要多打,雨要緩下。要多下力氣在重要問題上——諸如發展機會、戰略舉措、整體計劃、關鍵環節、系統價值觀等事項上——通過培訓、研討、學習、溝通等各種方式,建立組織成員之間,尤其是要員之間的共識,而后讓這些人有意識地來帶動組織轉型。
當然,組織轉型的時機選擇也很重要。最佳時機當然是企業經營一帆風順的時候,尤其是處于快速成長期。如果企業面臨經營壓力,再來尋求推動轉型過程,則要艱難得多。目前,在國家經濟面臨轉型的時期,很多企業也在面臨戰略和商業模式的調整,如何通過經營創新把這個過程與組織轉型結合起來,本人將在下期再與各位讀者討論。 |